三、网师园
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,被誉为"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",是中国古典园林"以少胜多"的典范。
南宋淳熙初年,退寓苏州的史正志在这里购地建万卷堂,并为花圃取名为渔隐。乾隆年间,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治别业,并取名网师小筑。乾隆四十四年(一七七九),园归瞿远村。瞿得网师园后,重构堂亭轩馆,今日网师园的布局、风格乃至景观名称仍是瞿氏园的延续。
同治初年,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。民国初年,张作霖以三十万两银子购得此园,易名逸园,于一九一七年赠湖北将军张锡銮。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,叶恭绰、张善×(子+子)和张大千兄弟借寓园中,殿春×即为张氏兄弟画室。张氏兄弟为写生还豢养了一只幼虎。1940年,园为文物收藏家何亚农买下,何对此进行全面整修。1950年,何氏后人将园捐献给人民政府。
网师园的网,捕渔之网;师,捕渔之高人。网师园即"渔父之园",在封建社会中,士人们往往以渔父、樵夫自比,标榜高洁,追求隐逸。所以,从园名即可看出网师园的隐逸主题。园中有很多匾额楹联,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——入园门楣砖额"网师小筑"、"可以栖迟",爬山廊砖额"樵风径",殿春×东门框砖刻"潭西渔隐"。水涧石壁"×(般下面+木)涧";"濯缨水阁",取意于《楚辞·渔父》"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"的渔父歌。这里包含着一个个澹泊明志的归隐故事。
网师园占地仅0.6公顷,但小巧精雅,至今仍保持着苏州旧时世家宅园相连的布局。大门前植盘槐两树,取"槐-魁"谐音,为高贵门第的象征。正门南有照壁,东西为对称巷门,大门额枋前置葵花形阀阅,两边抱鼓石饰有狮子滚绣球雕,门槛高达80厘米,分三块,古代视来客身份而拆卸。厅东的避弄可直达内园,旧时专供下人交通。西有门,可直入花园。大厅万卷堂院子前一砖雕门楼,有额"藻耀高翔",左右分别刻着"文王访贤"、"郭子仪拜寿"的故事,精雕细刻,有"江南第一门楼"之称。堂后为撷秀楼,旧时为内眷及女宾燕集之所,也称女厅。花园以水池为中心,沿池均堆叠黄石。南侧小山丛桂轩深藏于黄石假山之中,濯缨水阁出挑于水上,樵风径随山势忽高忽低,月到风来亭凌池而筑,池东一墙素壁上藤萝垂挂,宛如图画。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,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。看松读画轩内陈设精雅,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。轩前有一棵八百多岁的罗汉松,又有一棵200多年的白皮松,两松老根错结,枝条虬曲。
园西殿春×(竹+移)为一独立小院,三十年代张大千兄弟住在此处。张大千晚年特意题写了"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"碑文,追念在网师园病逝的幼虎。现碑文刻石嵌于殿春×(竹+移)西壁。
殿春×(竹+移)庭院旧时以栽植芍药为主,一春花事,芍药为殿,故名。院北小轩三间,西侧带一内室。轩北天井,芭蕉翠竹倚窗而栽,从室内花窗外望,一片绿意。庭院虽不算大,却山水亭廊俱全。20世纪八十年代初,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展览所收藏的明代书画家具,遍走中国,最终选定此处,即以此为蓝本,仿建于该馆内,取名"明轩"。
1982年,网师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1997年,与拙政园、留园、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 |